发布日期:2025-01-22 23:38 点击次数:148
本文是写给那些真心为孩子着想的青年父母的。
每个父母都在尽可能的为孩子铺好人生之路,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给孩子铺的路是羊肠小道还是高速铁路。
没有责任心的人生之路就是羊肠小道,时刻都有迷失方向的困惑。
老肯作品: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前言
有了孩子,人生似乎一下子就完整了。
奋斗就有了方向,就不再去问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了!
但是,作为父母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孩子的成材率却是寥寥:
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http://wenjuan.com),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达24.6%,重度抑郁症的青少年比率高达7.4%。
展开剩余89%望子成龙,却发现可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令人失望。怀抱里那个寄托了无限人生期望的宝宝反倒成了负担!
孩子越大,父母的感觉越差,养孩子的性价比太低了,明显的亏本生意!
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父母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老肯的观察:父母一生在孩子身上会犯很多错误,但童年、青少年各有一个致命错误:
一、童年的致命错误和解决办法
错误:把孩子当宠物和神童养
怀里的宝贝,啊不,现在都叫baby,诱发了男女父母潜藏在内心深处无限的爱,这种爱汪洋恣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刻骨铭心的愿意粉身碎骨奉献一切的那种!
与孩子是个啥东西完全无关,反正就是爱就完了。
很自然的,孩子变成了宠物。
而宠物是没有人格的,只负责接受爱,唯一的回馈就是听话,叫坐就坐,像小狗狗的那种。
只要不坐,就是逆反啊!
还有一种不到一岁就会画画背诗词就会骂人了,那一定是神童啊,必须供起来啊!
两种倾向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的人格逐渐缺失,完全不具备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自私、脆弱、孤独、社恐,肥胖,白眼狼,简单说就是吃定了父母,完全没有生存能力。
原本以为宝盖下的龙却变成了软踏踏的虫子。
纠正办法:负有责任感的孩子才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父母只知道自己是有爱心的,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有爱心的。
比如对小动物,比如女儿对于娃娃的热爱,儿子对于汽车和玩具枪炮的痴迷,如果引导得当,都会成为社会责任感的起源。
唤起这些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更好的则是由孩子来主导负责家庭某一个领域的事务,比如扫地、洗碗,叠衣服等。
孩子主导家庭某一项事务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是最好的培训。
孩子是家庭重要的成员,在某一个领域孩子拥有发言权,而不是只负责可爱或者被训斥的对象。
做得很好,孩子的协调组织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极大的提升。
老肯女儿初二第一次请同学们到家里来共同制作四菜一汤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几个14.、5岁的女孩子叽叽喳喳兴趣盎然的就像是在做一个游戏,训练有素的女儿像灶头一样组织协调,你洗菜、她淘米,自己负责切菜。
西红柿的皮怎么剥啊?土豆丝原来是擦出来啊!为啥要剥这么多蒜啊,啊,洋葱这么辣眼睛啊!这个芡粉有什么用啊?
小伙伴们惊叹的问:你怎懂得这么多啊?
其实,只要提出要求,适当训练,每个孩子都可以具备这样的技能。
在处理食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知不觉的锻炼处理事务的能力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理解父母的艰辛。
一直坚持这样做的家庭,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处理事务的条理性一定是不错的。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事物的复杂和艰辛,共情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的意愿会逐步生长起来。
负责家里扫地的孩子会随意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吗?
负责叠衣服的孩子会容忍自己的书包乱糟糟的吗?
自己叫早的孩子,会迟到吗?
这样的孩子,是不大会有这些毛病的。
这样的孩子,有礼貌,处事得体,父母对孩子不仅仅是爱,还有尊重!
老肯的观点:三岁就应该学会穿衣洗碗,五六岁就应该负责家里的扫地清洁工作,如果12岁左右时能够制作三菜一汤,堪称完美!
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不喜欢甚至抵抗你的要求,孩子对成人世界极具好奇心,父母们只要得法的加以引导即可。
二、青少年的错误和纠正办法
错误:以为上了大学父母的责任就结束了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们就悄悄地接受了西方的养孩子养到18岁就到头了的理念。
小时候那么的爱,18岁上了大学以后来自父母的爱突然就没有了?
既不科学也不合逻辑嘛!
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技能越来越复杂。
本科毕业就去就业,孩子的专业方向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孩子如果糊里糊涂的本科毕业就去社会大学准备大展拳脚的话,七荤八素头破血流是必然的。
这些孩子考研考博几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学了国际贸易、信息工程、传媒等实践性很强的孩子却想着考研考博,纯属浪费时间。
父母没有系统的考虑过孩子所学专业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性格和专业职业匹配度到底有多少。
考大学很认真很刻苦,选大学的专业却如此随意,毕业后去从事什么职业只有朦胧的看法,或者根本不考虑。
葬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
纠正办法:每个孩子都应该考虑获得博士学位
成功的人生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丰沛高能的人脉关系和答疑解惑的人生导师。
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能完美的拥有这一切。
老肯恳切的告诫身边的父母们,每个孩子都需要认真考虑三十岁以前把能够拿到的学位统统拿下的可能性。
啥意思?
就是三十岁以前只做一件事:学士、硕士、博士。
社会竞争进化越来越复杂,需要具备越来越专业的技能,而人类情感对自我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学习的时间大大被延长了。
特别是那些迫切希望孩子能够突破阶层,超越自己,而自己的学识和人脉又难以帮扶到孩子的年轻父母,更应该考虑引导孩子努力攻读博士学位。
事实上不自觉的在现实中,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更多的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家庭子弟。
每年高考录取上大学的孩子1000万左右,10%会进一步获得硕士学位。
每年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大体就是四五万人。
有个说法,八二年开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博士学位不会超过100万。
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绝对是人间翘楚,万里挑一。
也只有意志极为坚定,心无旁骛的人才可以成功。
其实目标是博士,最后获得硕士学位,也是很厉害的。
一个明显的收益是孩子的职业确定性高很多,人生的困惑要减少很多,职业道路也会比本科相对容易一些。
本科三十几门课程,只是给那些刚刚从高中傻乎乎升上来,还不知生活艰辛为何物的孩子们一个获得对什么是专业的非常粗浅的印象。
专业背后庞大复杂的行业运行规则、哪些是瓶颈陷阱和哪些是风口突破的方向,学科专业发展与自己的职业薪酬和声望会有什么样的关联,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去感悟。
有的人很快就悟到了,薪酬不断飙升,成为社会大学的翘楚。
多数人则终生埋头苦熬,郁郁不得志!
硕士阶段十几门课程,专业相对聚焦,会有导师组指导。获得硕士学位意味着孩子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拥有比本科同学高出一筹的人脉关系,一位相对较为关心的硕士导师。
而博士阶段,所有的方面都是强化升级版。
博士毕业的孩子,虽然稚气未脱,但事实上已经化身为一位专业人员,拥有更加高能的师兄师弟人脉关系,而这个人脉网络随着自己和师兄弟们的成长,会对行业发展产生愈加强大的影响。
同时,会自动获得先知一般的学术导师,这位导师对孩子职业发展的影响之大,会远胜于亲生父母。
他们是国家精心培养的精华,所作所为,拥有的专业力量和资源,都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拥有博士学位,就具备了在三个领域追求最高成就的可能性:大学教授、企业高管、政府官员。
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去就业的话,立刻就失去了在大学工作的可能性。
在企业和政府,必须从最低层级开始晋级。
学士率先在柏油马路(社会大学)起跑了,要比博士早六年!
但是当博士超越自己的时候才发现,博士根本没有和你在柏油马路跑步竞争。
而是坐着高铁,呼隆一声眨眼就不见了,领先的六年,对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来说完全忽略不计。
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在博士学位拥有的巨大能量面前,孩子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父母各种精力、人脉和金钱的投入:钢琴书法舞蹈英语奥数围棋骑马礼仪,统统被碾得粉碎!
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认真考虑引导孩子去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对家庭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的博士(硕士),基本上就奠定了孩子成功的人生基调。
如果从童年开始就按照老肯的办法去做,就会拥有这样的孩子!
作为父母,未来的幸福就踩在了坚实的土地上。
发布于:广东省